【编者按】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教学科研体系的关键支撑力量,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夯实业务能力过硬、学术素养扎实的人才培养导向,特推出实验技术风采展示系列专栏。
本专栏将以“聚焦技术骨干、展现队伍担当”为核心,深入挖掘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改革、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研究中的实践案例,充分展现实验技术队伍在服务教学科研、推动技术创新中的突出贡献。希望以此树立标杆,激励实验技术人员立足岗位,深耕不辍,持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与创新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筑牢技术根基,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专栏后续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全校师生关注。
【个人简介:三重角色交织的实践育人领航者】
张玉,中共党员,博士,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归国学者,现任食品科学学院正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重庆市工业与食品微生物协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她以“教学科研服务融合,实践创新育人”为核心理念,在食品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及品质控制领域深耕十五载,构建起“科研反哺教学、设备共享创新、项目驱动育人”的三维实践育人体系。主持27项科研项目、3项教改课题,发表50余篇SCI论文,获11项专利授权(其中实现技术转化4项),主编2部实验教材,形成“理论-技术-产业”全链条育人成果。其独创的“实验案例产业转化”教学模式,将泡菜发酵、牡丹籽油氧化等产业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培养的学生在Food Chemistry等顶刊发表30篇论文,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核心贡献:三维融合构建实践育人新生态】
(一)科研赋能教学:从知识传授到产教融合的范式突破
她承担的《食品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创新性地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在“细菌素抑制蜡样芽孢杆菌机制”研究中,她带领学生从菌种筛选、抑菌实验设计到分子机制解析,构建起完整的科研训练体系。开发的“高品质泡菜质量控制”综合实验项目,涵盖原料预处理、发酵工艺优化、品质检测等多个技术模块,使学生掌握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全流程技术。主编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材,创新设置“产业问题导入-技术方案制定-实验验证-成果转化”四阶教学法,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其主持的重庆市教改项目,构建了“科研成果-教学案例-产业应用”的转化机制,相关成果获得广泛认可。

(二)设备协同创新:从独立运作到共享共赢的模式升级
她研发的“真空冷冻干燥机”专利设备,突破传统设备功能局限,集成低温脱水、智能控温、数据采集三大系统,既可用于科研中的活性物质保存,又能支撑教学中的食品干燥工艺实验,还能满足企业食品加工需求。该设备在山东某食品企业应用后,使冻干蔬菜含水率降低,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助力建立食品科学学院“国家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设备共享平台”,整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20余台高端仪器设备,形成“教学使用预约制、企业技术服务协议制”的共享机制,累计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设备利用率大幅提升。

(三)科研助人才培养:从知识传递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升级
她构建的“三级项目制”育人体系,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基础实验、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三个层级。在“黑猪肉充氮保鲜技术”研究中,本科生负责基础菌相分析和保鲜工艺优化,硕士生攻关包装材料改性,形成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指导的学生团队开发的“智能泡菜发酵管理系统”,集成温度、pH、盐度多参数控制系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优秀奖,并实现技术转让。近五年,指导的学生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奖项3项,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篇,3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0人获推免资格,形成“科研-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创新探索:技术融合驱动教学变革】
(一)跨学科技术整合
将AI图像识别技术引入食品品质检测实验,开发的“泡菜色泽智能评价系统”,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色泽参数自动测定,误差率较传统方法降低76%。该技术已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机器学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牵头建立的“现代果蔬加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线,设置“原料验收-加工处理-品质检测-包装储运”全流程实训岗位。与重庆蓬江食品、四川丰硕等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发出低盐泡菜发酵技术,使产品亚硝酸盐含量大幅降低,技术成果在企业转化后年增产值超2000万元。
【未来规划:构建智慧化实践育人新体系】
(一)智能化实验平台建设
计划三年内建成“食品加工智慧实验室”,集成物联网监测、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实验过程智能调控、数据自动采集、结果实时反馈。开发“实验技能AI评估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操作轨迹分析等技术,对学生实验规范性进行量化评价。
(二)产教融合生态深化
拟与10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食品营养与健康、智能加工装备等方向,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建立"企业需求-科研创新-教学转化"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每年有5项以上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张玉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纸,书写着新时代实验教学的华章。她构建的“教学--科研产业”联动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实验教学脱离产业实际的难题,更为培养适应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在这条实践育人的道路上,她正以不懈的探索,助推着食品科学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文字、图片:张玉 排版:熊英 初审:毛莲、周秋菊 复审:夹福先 终审:卢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