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21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我校获得“良好”成绩,实现开评以来最好成绩的突破,在全国参评高校中位列第35位。科技部、财政部将对获得优秀和良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并给予“后补助经费”奖励。对考核结果为“较差”等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核减相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
附表:2021年度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低等现象是多年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此项评价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国务院对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考核依托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以网络系统运行客观数据为基础。自2018年起,该评价考核已开展了4个年度,我校大型科研仪器使用效益和共享水平逐年稳步提升。2021年考核对象为25个部门合计346家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及大型科研仪器4.2万台(套)及全国86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考核内容为考核对象在2020年度的运行成效,我校实现了由“合格”到“良好”成绩的突破。
近年来,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开放共享的要求。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亲自部署下,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团队凝心聚力,厚积薄发,与发展规划部、人力资源部、科学技术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和各学院(部)齐心协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高效运行管理的有效模式。
一、推进制度管理体系创新。2020年我校启动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联动大型仪器经费预算、论证、购置、使用及报废等环节,实现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全要素闭环管理。同时通过正高级实验技术职称评审、年度优秀机组评选及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培育措施,打造了一支肯于付出,甘于奉献的测试分析队伍,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了众多优质的高水平测试分析服务。
二、筹建实体“校-院”两级平台,满足共享共性及个性需求。为更好的建设不同维度的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我校从“校-院”实体平台筹建、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构建了我校“校-院”两级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工作体系,整合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将全校通用性较强的科研仪器集中管理构建了26个“校-院”两级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破了原有资源分散格局,大型科研设备集中管理、开放服务,效果立竿见影。如首批建立的化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药学院中医药学院及农业科学研究院院级平台共享成效显著,其中农业科学研究院平台在我校2020年度二级单位大型仪器使用效益考核中跃居第1名(2019年第14名),全校上下资源开放共享认知得以显著提高。
三、大型仪器共享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在财务处、审计处、信息中心的指导帮助下,定制开发了基于与财务系统深度对接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实现了线上测试经费的收缴与分配,极大的方便了师生,解放了科研人员的劳动力。同时系统运行的客观数据作为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查重基础数据,大大减少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低效购置,合理配置学校办学资金。
2020年为解决数据孤岛、满足新的国家管理需求,我校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升级开发了满足校外用户访问,多维度、分层次管理权限的“校-院”两级管理共享系统,实现了的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信息化系统的提档升级。
久久为功,功不唐捐。以上措施的同向而行,使我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共享率和成果产出率逐年显著提升。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面向“十四五”新征程,学校将继续加强“校-院”两级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激励措施,提升测试服务水平与质量,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及成渝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支撑和资源条件保障。
附件:2021年度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
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21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pdf